工作是场修行,如何笑着活下去?

2023-07-19 11:14

每到“开工季”,总要看几十遍鸡汤。朋友圈都在立flag,大家好像忘了,佛系青年哪懂什么坚持,一切随缘吧。见了太多“佛系员工”,他们一般会说:“这只是一份工作”、“不用那么拼”、“该是你的总会是的”......

可是实际中,职场反感“佛系员工”,甚至他们会薪水会比身边的同事少20%。可能他们会说,何必为了那仅仅20%拼了你的老命,到底值不值得?我现在越来越怕面对“值不值得”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一定要我去做一个选择,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为选择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而且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深入,我会发现人的认知是不断被颠覆,再重塑的一个过程,有些你之前从没有想过的问题会在某个时间点大彻大悟。例如,我一直认为“智慧”是和智商之类挂钩的事情,但是在职场和生活中,“智慧”这个词真正的解读则是如何在很多选择中选择出对自己或现有以及未来最好的。

之前我也认同很多事情要拼“资历”,在一个岗位上需要不断耕耘,但是更往长远的看,“长板理论”只是适用在工作的前两年,就是你在工作的前2年找到自己的优势点,并且狠下功夫去雕琢它。接下来则要考虑自己是否可以成为一个“U盘人才”,这个概念是我在春节期间读了很多本书中发现这个理论非常有效,罗振宇曾提过“U盘化生存”的概念,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2017年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去边际化,小区里的“三蹦子”都拥有“社群营销”的思维和方法论,采用微信群约车并且建立完善的“拉新促活”方法论。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是独立的个体,工作技能就是他的“接口”。他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接口能够无缝衔接到各式各样的渠道、平台、项目、组织里。而不是一辈子只呆在几间公司,做几份固定的工作,成为一颗螺丝钉。公司、组织和个人之间不再用劳动合同来绑定,而是用价值合约来合作。从“你付钱我干活”,变成“你提供平台,我提供能力,大家共同协作,价值分红”。这个时代不会亏待有才的人。这给到我们的启示是,未来将个人价值进行变现的渠道会非常多。比如微信公众号,各式各样的行业网站,视频App,知识付费平台等等。我们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技能“接口”,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多地衔接到不同的平台中去,发挥自己的价值。类似的例子生活中已经有了太多。它们让我相信,单一技能的人才未来面临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无论你在哪个行业,都要尽量拓展自己的技能边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携带众多技能“接口”的超级个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更复杂多元的竞争环境。所以我会把工作定义为一场“修行”,这个过程,我们才能获得各种技能。

当然,修行毕竟不是个轻松的事,这期间我们会遇见各种事,最要命的就是如何解决“负面情绪”,就是我要讲的如何“笑着活下去”。有一个经典问题:“每天上班都是坐着,为什么还是这么累?”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给出了他的答案:因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有一项同样艰辛的付出,被忽视了――这就是“情绪劳动”。最初,它只是指那些对员工的面部表情有特殊要求的职业,比如:空姐要付出“热情的情绪劳动”,护士要付出“关心的情绪劳动”,医生要付出“冷静的情绪劳动”、殡葬从业人员要付出“悲伤的情绪劳动”??不管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员工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

创意人员面对“不懂装懂、不尊重专业”的客户,要付出“诲人不倦的情绪劳动”;下属面对“因为心情不好而粗暴无礼”的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的情绪劳动”;甚至面对“拿腔拿调、不愿配合工作”的同事,你也要付出“虚与委蛇的情绪劳动”。最操蛋的是,你不光要“假装开心“,有时还要“假装不开心”,老板家的猫丢了,你明明很讨厌宠物,也要努力付出“如丧考妣的情绪劳动”。起手情绪可以分解成两个维度:你的真实心情如何,这叫情绪感受;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叫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越大,你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越大。绝大部分情况下,职场要求的“情绪表达”都是积极的正能量,包括乐观、激情、满意、奋发等等,所以,当我们今天“情绪感受”很糟糕时,我们通常有两种办法解决:第一种是“改变情绪表达”,就是假装开心,隐藏坏情绪。很明显,此时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大,情绪劳动成本高;第二种是“改变情绪感受”,就是自我说服,意识到坏情绪并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引发自己的正面“情绪感受”,与职场要求的下面“情绪表达”一致,情绪劳动成本也随之降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做法。很多人把“情绪管理”等同于第一种“改变情绪表达”,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行动。但情绪劳动理论告诉我们:“改变情绪表达”的成本一旦付出,人们就会期待相应回报。比如你明明被这个客户烦的头都要大了,但是还得舔着笑脸继续服务,接受客户的各种“指责”与“刁难”,但是最终你千辛万苦最终拿下这个大单,获得高额的奖金提成,甚至是超额的奖金,但是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其实这里面其中一半是工资,一半是嫖资。因为情绪是一种劳动,回报理所当然。所有明确要求“不准不满意”、并且有标准服务规范的职业,工资实际上都包含了“情绪劳动”的回报,对情绪的要求越高,回报也理应越高,就像星级宾馆服务员收入比一般旅馆高。另外,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么职场上,其实也没有白干的活。所以那些高于回报的付出,必然不能长期坚持。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始热情高涨,后来就变得冷淡了?也许不是他们的热情被消磨了,而是刚开始假装喜欢,后来“情绪劳动”的成本太高,实在装不下去了。为什么有人能在各种负能量情绪中活得好好的?也许不是因为什么坚强的心理素质,而是记性差,忘了支付“情绪劳动”的成本。控制不住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居然每天都在控制情绪。这么昂贵的成本,你能支付到什么时候?

所以在职场中混,很多不必要付出“情绪劳动”的事情并不要过分伤心,付出了,理所应当提出回报并努力争取!

3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