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工作单位对其职员除了工作关系之
作为职场老江湖,我曾经专职做过一段时间“关心员工”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讲,做过很多关心员工的务实措施,但是,除了吊高员工胃口之外,基本没卵用。我认为,最好的关心就是给予市场75分位的薪酬价位,就是给员工略高于市场价位的工资,比什么关心都管用,稍微高一点的工资,足以让员工“委曲求全”、认真工作。单纯的人文关怀,在利益面前,基本不堪一击。
第一,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明白“人文关怀并不解渴”,作用不大,企业的劳资关系更加理性而务实。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近十几年来,特别重视一种叫“企业文化”的东西,这是西方舶来品,但到国内职场,实际上有点水土不服。国人骨子里的人性是重利益轻情意,因为没有利益,基本无法生存,这与西方职场不太一样,比如,西方职场人可以随意打工,不用担心会饿死,但在国内职场真的会饿死人的。
企业文化的导向就有点侧重“资方”利益,总体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忽悠员工的鸡汤,鼓励员工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同舟共济、顾全大局。而西方职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契约精神,企业与员工之间都要讲契约精神。国内职场的企业文化,还是“资方”单方面对“劳方”传递价值观,是单方面的契约精神,让员工对企业“尽忠”,但企业对员工并没有约束。
从这一点来看,这种企业文化,基本就是单方面要求员工讲忠诚、讲奉献、讲忍耐。从骨子里来说,这种企业文化环境的人文关怀,也是以忽悠员工多奉献为目的的,从出发点上就决定了,现实意义不大,对员工忠诚度并没有约束力度。
第二,根本人性决定了,人文关怀只起一时的作用,不能管长期作用,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比如,企业给员工办了一些福利,到习惯成自然之后,员工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升米恩、斗米仇一样,企业出于人文关怀的目的,给予员工的一些福利,马上就被当作“固化”的东西。哪一天没了,甚至仅仅是少了,或者是发的慢了一点,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反成挫伤积极性。
还有,员工对人文关怀养成路径依赖。企业搞的一些人文关怀,基本都是“一刀切”的,对所有员工都一样。这就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不是一刀切,员工之间不平衡,得到的高兴,得不到的不高兴,就会造成群体矛盾。如果一刀切,人人都有,这种人文关怀又“不值钱”了。
人文关怀一旦固化成福利,人人都有份,就像免费的空气一样,不被员工珍惜,正向激励功能就会弱化,当员工稍微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立即转化成为负面因素。
有时候,不是企业对员工漠不关心,而是企业已经寒了心。不止一次听到企业负责人哀叹,以后再也不办好事了,好事往往办不好。员工胃口越来越大,攀比越来越严重,企业负责人怎么做都不落好。
第三,企业要坚持利益大于情感的原则,人文关怀必须服从于薪酬策略,成为薪酬体系的有效补充。企业经常提到“三留人”,第一是待遇留人,第二是事业留人,第三是感情留人。首先,要有优厚的薪酬福利,才是根本的留人之道。如果薪酬不够到位,要让员工看到事业发展空间,暂时忍受稍微低一点的薪酬。如果待遇和事业都相对不错的话,要辅助感情留人。如果没有前两项,感情留人就是“耍流氓”,画大饼,搞情感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