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区别

2024-01-31 11:32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令人惊叹的整齐划一表演,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一些西方观察家开始重新思考有关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命题。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核心的理性选择难道仅仅是一种幻象?东方集体主义会不会重新崛起?本文作者点出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其背后的东西文化差别,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大卫#183;布鲁克斯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并不了解中国。奥运期间,他来到中国,并去四川探访,给《纽约时报》发挥他对中国的崛起的一些思考。他在另一篇文章《思念艾奇逊》里还谈到普世价值和民主联盟及对世界多极化的看法。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所谓中国模式的爆炸性和挑战性,及它给西方人带来的震撼和不安。

这个世界有很多种划分方式,贫穷的和富有的,民主的和极权的,等等。不过最显著的划分是这样一种: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社会和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社会。

这种精神差异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比经济的影响还要深远。如果你给一个美国人看一幅鱼缸的照片,他通常会介绍其中最大的那条鱼,描述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他往往会介绍鱼儿们所在的环境。

这一类的心理实验其实已经做过很多次,结果都展示了同样的思维模式差异。美国人通常只看到个体,而中国人或是其他亚洲人总是看到事物的关联性。

心理学家理查德#183;尼斯贝特(译注:《思维的版图》作者)给被测者分别展示鸡、母牛和干草的图片,然后让他们将其中两幅图挑出来放在一起,美国人往往选择鸡和母牛,因为他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亚洲人会选母牛和干草,因为牛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分出类别,而亚洲人更注重于其中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世界看成这样的一个全球共同体:一端是最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英国,另一端是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第一位。这种社会里的人倾向于夸大他们本人的技能,高估他们个人的重要性,而忽略团体努力。而集体主义社会里的人通常看重和谐和责任。他们往往低估本人的技能,在说起成就时总不愿出风头,而归功于集体的努力。

研究者们一直在争论,为什么某一些文化比另外一些更为个人主义化。有人说这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自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古希腊,而其他的文化则更多地来源于部落哲学。最近,一些科学家们提出,这些都是细菌惹的祸。集体主义社会总是出现在那些病菌孽生的地方,特别是赤道附近。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往往抵触外来者,唯恐他们会带来奇怪的疾病,同时这些人还会在饮食习惯和社会行为上采取固定模式。

不管怎样,个人主义社会通常在经济上表现出色。西方的传奇是这样的: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个人理性和个人意识得以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兴旺发达。在这个故事里,社会随着发展而变得益发个人主义化。

不过,一旦集体主义社会摆脱了经济停滞,又会发生什么呢?一旦那些集体主义社会(特别是亚洲的那些)经济飞速增长,已经能同西方匹敌,世界又将会怎样?我们会看到,一场新的全球对话开始了。

北京[的奥运]开幕式就是这场对话中一个无言的陈述。中国宣称,发展未必一定要依照西方自由主义方式,也可以走东方式的集体主义路线,开幕式就是这个宣言的一部分。

开幕式回溯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不过毫无疑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特色就是几千个中国人整齐划一的表演,如同一个人在敲鼓,一个人在舞动,在阵列跑位时没有丝毫磕磕绊绊。我们过去曾看过大群体整齐划一的表演,不过现在看到的不只是表演,而是当代的集体主义——在中国奇迹般崛起的背景下,用高科技展示的和谐社会景象。

如果亚洲的成功重新引发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本来这场争论在冷战后看似已经结束),那么个人主义力量不太可能再横扫战场,甚至难以占据优势。

其中原因之一是:这个世界上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相对来说占少数。另一个原因是:近来不少科学研究的要点都倾向于表明——西方社会一切取决于个人选择的理念其实只是一种幻觉,中国将社会关系摆在第一位是对的。科学家们乐于向人说明——所谓的理性选择其实是一系列下意识影响的必然结果,就像情绪传染和启动效应。如果一群人在考试前想着一位教授,那他们的考试成绩比想着一个罪犯的另一群人要好。同时,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大脑非常容易被渗透(它自然而然地模拟周围人的神经元放电)。人际关系是幸福的关键。交游广泛的人容易成功,而人际圈窄小的人更容易沮丧,甚至自杀。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也是一个文化事件。也许在将来,和谐集体的理念能和“美国梦”一样引人入胜。

1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