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文化成职场"意识形态" 我们真的需要加班吗

2024-03-20 11:35

很多时候,加班不是因为工作时间必须延长,而是由于8小时内劳动者没能完成应当完成的工作,不得不“自我加班”。美国的一项人力资源研究称,办公室工作者每个工作日的实际工作时间只有90分钟,剩余时间都被浪费到各种分心事务上,比如阅读新闻、同事聊天、吃零食、喝咖啡、处理无关邮件、玩游戏、做白日梦等。且不论这项研究是否在每个行业成立,但研究结果所列举的这些非工作状态的行为,的确占据了工作时间的相当比例——就当下而言,可能刷微信朋友圈,花费了一些职场人士相当多的工作时间。

如果没有加班,职场生态会不会更好呢?未必。比如,在实施计件工资的行业,职员可能更期待加班。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一些制造业工厂遭受冲击,订单数量下滑,生产能力相对冗余,员工也不再被要求加班了。这在一些劳动权益保障者看来好像是好事,但在很多身在其中的员工眼中,加班减少意味着收入减少,甚至意味着随时被裁员的风险。加班让他们获得较丰厚的报酬,也让他们获得工作稳定的安全感。

只有在缺乏竞争的领域,每个员工才希望天天掐点儿下班。这不意味着这个行业或机构管理多么科学、效率多么高,反而表现了其制度僵化、程序古板。一些窗口行业就是如此,正常上班时间尚且不能提供及时的服务,一接近下班时间就早早关门,哪怕门口还有排队等待的办事者。这些行业不考虑工作量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只以所谓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为最高原则。垄断性决定了它们不需要通过加班来提高竞争力。

当加班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潜规则,加班无疑是令人生厌的。但是,如果加班是一种内在的选择,加班也可能是竞争力的体现。天天加班的人跑得太快,让自己的身体被掏空;然而,从不加班的人,也可能会被时代所遗弃。

13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