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每年 赴美留学生数量
17397 2000年
19244 2001年
约1.7万 2002年
约1.3万 2003年
15635 2004年
18950 2005年
36802 2006年
51546 2007年
77909 2008年
98510 2009年
10万 2010年
你对留学中国渐成潮流的看法
从早期国际交流项目中的公派留学生,到今天大量涌入中国的自费留学生,中国高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剧增。
2010年美国政府网公布了一项名为“十万强计划”,将于未来4年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赴华留学,以增加美国新一代对迅速发展的中国的认识。
继美国之后,英国于今年6月11日宣布,作为推动英国商业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到2016年将鼓励至少1.5万名英国学生到中国留学。
鼓励学生到中国去
根据我国教育部2012年5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万余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总监吴媛媛提到三点原因,促使英国政府鼓励学生来中国留学:从教育理念来讲,英国政府一直以来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工作环境,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并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长期以来,英国也是中国留学的热门国家,出于平衡考虑,英国鼓励学生到中国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重要的世界大国,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和中国的商业及文化交流。
根据北京大学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北京大学有来自80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2326人(不含医学部),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1836人。
作为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北京语言大学从1962年接收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0位公派留学生开始,至今已为世界上182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
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处处长李志军告诉笔者,近年来,中国开展国际外交时,除了常规的经贸、能源、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之外,扩大奖学金名额逐渐成为外交成果中的重要部分,现在每年都有来自近140个国家的1万多名外国留学生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
培养未来的中国问题专家
“英国目前有大约4000名学生在中国学习”,吴媛媛告诉笔者,为了推动英国学生来中国留学,英国政府和英国文化协会设立了一些奖学金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同时政府和企业共同联手,为到中国留学的学生提供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教育部门也会加强中英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中,欧洲47,271名,占比16.15%;美洲32,333名,占比11.05%。数据指出美洲的同比增长率为18.75%,增长明显。
这个数据在美国政府2012年11月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中也得到印证:“2010/11学年有14,596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增长了5%。在美国人出国留学的主要接待目的地中,中国排第五位。”门户报告中还提到:“十万强计划旨在培养美国下一代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将承担管理不断成长的美中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责任。该计划还旨在为在中国学习的学生发展提供具体机会和资金来源。”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高慕鸿,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美关系。尽管他是在奥巴马政府提出十万强计划之前就来到了中国,他的研究方向依然契合奥巴马政府鼓励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
李志军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部分来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留学生都选择汉语言作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目的以单纯提高汉语能力为主。近年来,单纯学习汉语的学生数量正在减少,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某种专业。
为了满足留学生的专业需求,中国的很多高校都为留学生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政治、国际文化交流等课程,并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有很多课程是多语种授课。
文化吸引不愿浅尝辄止
魏文轩来自英国,是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本科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来研究,有的同学选择了美国历史、欧洲历史,我选了中国历史。”魏文轩现在已经可以用汉语来进行日常交流。
魏文轩告诉笔者,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征明是他最喜欢的中国画家,他非常欣赏文征明山水画中的笔法。同时,他认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对历史的了解,在山水画的表义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处办公室主任宋瑞静告诉笔者,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渴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同时,越来越多的亚洲、欧美的华裔开始问祖寻根,希望能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化。
越南姑娘阮秋河回忆自己刚来中国的感觉,就一个字“饿”。在越南的时候,她从来不吃辣,刚到中国的时候,她觉得所有的食物都是辣的,全凭出门前妈妈准备的一些食物,她才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
阮秋河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言专业教学方向的硕士学位。很多中国的影视作品在越南非常流行,阮秋河记忆中看的最多的就是《西游记》。“《西游记》主要是讲玄奘法师西行的故事,奶奶看了很多遍,我也很喜欢陪她看。”阮秋河告诉笔者。
“高中毕业以后,父母给了我两个选择,一个是去讲英语的国家留学,还有一个就是到中国来。”这也是阮秋河第一次离开家人求学,考虑到中国文化比较亲切并且离家较近,18岁的阮秋河选择来中国学习汉语。今年已经是她在中国学习的第三年了,对中国文化,阮秋河不愿意浅尝辄止。
据李志军介绍,北京语言大学为了满足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诉求,相关部门每年都会组织留学生参加汉语文化周、社会实践、京内外参观游览等活动,校内也会组织很多地理、历史、民俗方面的讲座,例如京剧、变脸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文化。
中国学生缺创新能力?
“在美国上课的时候,老师和学生是交流的形式,我习惯了表达自己的怀疑和观点。但是在中国,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很少分享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学生想说也没有机会,这造成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造力不足。”高慕鸿指出。
高慕鸿告诉笔者,他并不是认为所有学生都缺乏创造力。有次下课,他看到同桌在推敲一首古诗,高慕鸿问同桌这首诗是自己写的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高慕鸿很意外,同时也很钦佩这位同学的才华。高慕鸿意识到,一些在课堂上沉默的同学也很有自己的思想。
和高慕鸿遇到的问题类似,夏琳也认为,最大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夏琳是北京林业大学2010级的博士生,在中国学习生态学,她希望以后可以为社会公益组织工作。“有时中国的学生不能理解我的一些行为和想法,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夏琳说。
夏琳还告诉笔者,她的老家在英国的一个小村子,刚来北京的时候,不能适应这种大城市的生活,但是自己很快就习惯了。中国地大物博,生物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她选择来中国研究生态学的重要原因。
吴媛媛认为,英国学生来中国最大的挑战还是语言和文化差异,但是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留学生在学校接触的大多是同龄人,比较有共同语言,并没有明显的交流障碍;而且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英语课程,中国学生具有很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这也降低了交流难度。
留学生不再是游客
申 京来自韩国,目前是北京语言大学的任课教师,她是较早来中国留学的人员之一。她于1999年第一次到中国来进修汉语,萌发了来中国的想法,并于2001年来北京语言大学专门学习。在这12年期间,申 京连着攻读了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2011年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成功留校任教。
作为十几年来中国留学的见证者,她向笔者介绍了留学生在中国的变化:“我刚来中国的时候,留学生中日韩学生较多,最近几年来自欧美、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学生明显增多。和以前短期的体验式学习不同,现在很多学生在中国读硕士和博士,欧美国家的学生希望能够留在中国工作。一方面是近几年欧美的经济不景气,他们认为中国有很多机会;另一方面是英语教育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很多留学生在尝试做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