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很难生存下去?
当代社会,但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都会将孩子送出国留学,可中国留学生们在出国之前的心理,都存在着焦虑,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一个未知且陌生的环境,会给人造成无形的压力。
让他们去国外镀一层“金”,再回到国内工作,前途可比在国内上大学要好得多,不得不说,目前职场确实对海归的人另眼相看。
但海归的能力真比国内上大学的人更强吗?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一位国外教授口中有了答案:“在我的眼中,中国留学生比很多人想象的要糟糕很多。”
这种言论对真正有实力的海归来说,可能会觉得受到了侮辱和蔑视,但经过许多真实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位国外教授说的话。
现在,很多海归毕业后很难在国外生存下去,因为他们的能力不一定比国内大学的人强,更有甚者,连普通大学毕业生都不。
追根究底都是中式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大都存在以下问题:
没有灵活的思辨能力
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最明显,也是考验学生学习成绩最常见方式。如果门门功课都能拿到满分,那么老师、家长就会将这个学生当作天才。
相反,如果学生考试总是排名倒数,那么便会直接被认定为差生,拖班级的后腿。
在应试教育中,学生为了应对这种考试,必须背诵大量知识去吸收课本的内容,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一旦考试结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过后不久便会因为时间推移而遗忘。
所以,中国学生经常会复习,主要的复习对象就是被自己遗忘的课本知识以及课外辅导资料。
因为对课本和资料的依赖,所以中国学生对资料的信任度非常高,不会去质疑这些知识点,认为只有将这些东西背诵得一丝不差,在应试考试中足以应对所有题型,便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可等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自己寒窗苦读了十几年,却无法在工作中学以致用。
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背诵知识,到头来对自己的工作甚至生活都没有实际帮助,没有价值的优异应试成绩,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所以,在众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很多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就,甚至可能还不如曾经的一个“差生”,这就是没有灵活的思辨能力造成的反效果。
社会实践能力低、表达能力差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去国外后,在完全开放式教育下的最明显弊端。
那位国外教授曾在一个节目中公开说过:“大部分中国留学生都很排斥参加社会活动,也不愿意主动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观点,更是不会主动参与和表达的社交活动。”
究其原因,是在中国应试教育下造成的所谓“死背书,不实践”的结果。
就像很多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后连基本的复印机、打印机都不会用,但又不愿意请教别人,因为拉不下面子,也没有主动实践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严格地说,教育也不可能是形式主义的,它要么是等于“白做”,要么反而变成“反面教材”。
因此学生学习、读书,并不是为了给老师和家长一个完美的成绩单,而是要真正了解和实践。
教授说:“很多中国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可能在许多留学生心中,留学并不是自己真正期盼和喜欢的,而是被家长安排好的路,甚至将留学当成了一次人生旅行,只是去欣赏不一样的风景。
留学、海归是一张披在他们身上的好看皮囊,他们可能没有错,或者说有可怜之处,因为中式教育下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做主的能力,只能跟着应试教育忘我地拼命学习,完成老师和家长给予的厚望和要求。
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留学生如果不精通外语的话,在国外就很难进行交流。